投稿:2059279461@qq.com  热线:0791-86660202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 文旅名家

【薛依云】唐诗宋词与丝竹管弦(六):笛

2023-06-17来源:本网综合编辑:旅游君


(一)笛子的故事和历代发展

吹笛退兵

大家可能会比较熟悉《张良吹箫》这个成语故事,话说秦末楚汉之争,项羽被困垓下,八千江东子弟兵誓言死守,正当汉军大将韩信为此事惆怅之际,谋臣张良提出用吹箫伴奏楚歌的办法来打垮项羽,特意从汉军中选拔数百名会唱楚歌的,在此后每天夜深人静时,张良就吹箫和士兵大唱楚歌,楚歌凄凉,箫声更是哀婉悲伤,那质朴的楚地民间小调竟然勾起了楚军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四面楚歌》就这样继续不断地传到楚营动摇了军心引起骚动造成楚军溃散而败。同样在汉代也有一个《吹笛退兵》的故事,相传西汉将领李陵率五千兵马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反被单于的十万铁骑所困,已到了粮尽兵绝的景地,面临寡不敌众无法突围的困局,就在夜半更深时,李陵特地安排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悲凉的笛声远传边陲,就连敌方首领单于听后也禁不住涕泪双流,并撤去围兵离去。这些故事让现代的我们匪夷所思,箫笛之声竟然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还真的是凄凉之声勾起敌对士兵思家的愁绪,令他们想起战争的残酷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伤痛,否则又如何能使他们自动撤兵呢?

同样一首《梅花三弄》在夜深人静时听或在白天暄闹时听,是绝对两种不同的感觉。话说笛曲-梅花三弄为晋代大将桓伊所作,借梅花不畏严寒的特征,来比喻高尚情操和凛然正气,因而受到广大笛子爱好者的喜爱。相传晋代大文学家兼书法家王徽之有一天离京外游,在船中听说桓伊就从岸上经过,由于他一向仰慕恒伊的笛艺,便派人请求恒伊吹奏一曲。桓伊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于是便欣然演奏,完毕后便径自离去。两人虽然没有见面,却通过笛声达到心灵交流,可见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真正体会笛声的美。

根据考古发现,认为最早的笛子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十世纪新石器时代的骨笛,这要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吹管乐器之一。至于现今的笛,都是竹制的,也许因为竹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独特的意义和地位,对这纤纤翠竹制成的笛,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切与好感,而且笛子本身那么灵巧轻便,可以任意亲近,笛声又是那么清澈悠扬,叫人怎能不爱笛?

古诗词中常提到的笛子,认真讲起来,其实是有羌笛和中原笛之分。

前者羌笛早在汉代就已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东汉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笛三孔”。宋《乐书》记载说“羌笛五孔”。唐宋以来,文人诗文中多有羌笛的描述。

唐代边塞诗中的笛乐

羌笛在唐朝是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我们知道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如羌、突厥、回鹘、吐蕃、匈奴等有频繁来往;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融合。

唐朝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这种边塞诗,就其美学上来说,其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让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雄浑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边塞诗作为一个重要的流派在唐朝盛极一时的原因;诗中记载了很多乐器的情况,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为我们研究唐朝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但羌笛实际上,并没有在唐代宫廷的“十部乐”中出现,只是在少数民族或是军队兵士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大家耳熟能详的有王之焕的千古绝句〈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其他著名诗句还有王昌龄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

而传统中原笛主要分为两类:曲笛和梆笛,除了外形差异,还有音色差别。曲笛管身较粗较长,音色柔和圆润,以伴奏昆曲等戏曲而得名。梆笛则以伴奏梆子类戏曲而得名,笛管较细较短,音色较曲笛刚健明亮。笛在诗词中有好几种美称,如玉笛,紫笛,金笛,龙笛,铁笛。也有用吹笛方式来入词的如横笛,还有形容状态的如长笛。它们频繁地出现在唐代诗人的佳句之中。诸如李白的“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朋落梅花”以及“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等等。笛在唐朝军队鼓吹乐中也成为常用的乐器,用于壮军威和出征的仪仗之中。

宋代的陈旸在《乐书》中有记载说:“大横吹小横吹并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亦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所以人们一直认为笛是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到长安的。南北朝之时,笛被称为横笛或横吹。到了宋朝以后,笛的形制与现在的形制基本相似了;明清各代,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广泛地得到应用,已经成为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十番鼓、十番锣鼓、潮洲笛吹锣鼓、冀中吹歌、山东鼓吹等乐种中的主要乐器,并且在戏曲(梆子戏和昆曲)中也担任了重要的角色。现在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县一带的羌族地区,我们仍旧可以看到这种具有唐宋遗风的乐器,它们是用两支同样长短的油竹制作,管体被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竖吹,规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两种,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是人们在喜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主要乐器,亦是小伙子向姑娘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二)唐诗的笛声嘹亮多彩

综观唐代提到乐器的诗作中,除古琴外,诗人们吟咏最多的就是笛。据粗略统计,《全唐诗》中涉及写笛的诗作约有240首之多(还不包括羌笛诗40首),笛被唐代诗人不断拈入诗歌中加以表现,并在不断地演绎中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艺术功用,它不仅仅是娱情悦性的风雅之物,更是诗人审美情感升华的催化剂和诗人情感沉淀的附着体,其内涵已大大超出“物”本身,无论是笛声、笛曲,还是笛典,笛从众多方面被包容入诗,又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唐诗添了色彩和味道。对唐诗的情感表达、意境构筑、诗歌题材的拓展以及唐诗的传播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唐诗之“笛声”意象内涵

同是边塞笛声,由于诗人所处时代和人生境遇的不同,笛声所渲染的情感和意境也不尽相同。唐刘孝标《咏笛》诗云:“凉秋夜鸣笛,流风韵九成。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证人怀离绪,邻人思旧情。幸以知音故,千载有奇声”,可谓是对笛声意象内涵的最早阐释。

在唐代涉及写笛的诗作中,笛声作为独立的音乐意象进驻了唐诗和诗人的情感世界,构成了笛声在唐诗中不断拓宽,意象内涵得到不断丰富。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能够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加深诗人的感触,在诗人审美情感的兴起和升华中起了激发催化作用,进而融入全诗的意境里,成为诗歌审美意境构筑所不可或缺的意象,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唐诗的表达手段和艺术效果。笛声中有诗,诗中有笛声,使读者眼前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思。

历代咏笛诗词中,最有名的应算是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其他著名的笛子诗作有:

《题北谢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从军行》“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听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盛唐边塞诗中的“笛声”更多地体现出的,是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和英雄气概。

尽管也有乡愁,但更多的是将士们对戍边的重大责任的理解,即使悲壮苍凉也绝无衰竭颓唐之音,带着一种豪气和洒脱。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描写了笛声中军队英勇进发的情形。

抒征人戍卒、游子羁旅的闻笛怀乡思归之情愫

这是唐诗中笛声意象的一个主要内容。笛音悠扬,穿透性强,传播极远,远在边关异乡的征人游子或借之以寄思,或对之而兴叹。笛声对于他们或许是种慰藉和关切,或许更添愁绪,笛声的加入更突出了征人置身偏远异地、内心孤寂凄凉的特殊环境和感受,同时也使诗歌的情感开阔而深沉,带着一丝慷慨的悲凉。

其中较著名的是李益的笛声

作为一位中唐诗人,李益特别善于写情,而且这些诗作的基调都是悠远绵长哀怨、无可奈何的叹息和执著又无望的思念,其中笛声凄凉幽怨,其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全诗意境笼罩在荒凉凄冷之中,笛声哀怨,气氛冷落,空荡孤寂,那种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黯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思乡而不能归的感伤凄凉。

他的其他诗作有〈夜宴观石将军舞〉” 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寒秋。”还有《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以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首句点出了行军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气氛。而以横笛在军中此吹彼和《行路难》这一备言世事艰辛及离情悲伤之意的曲目,使征人闻之起思乡之情,却只得望月怀远,幽怨的笛声中也浸染了乡思难寄的悲凉之感。

王维《横吹曲辞-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关西老将驻马听笛,怕是这凄凉的笛声也触动了他内心的情感而忍不住老泪纵横。征人的无边悲凉借笛声表现了出来。

感时伤事

诗人或因笛声而起此情怀,感于心而形于诗,或在抒此情怀之时以笛声点缀其中升华感情,深化意境。因此,笛声这一音乐意象自然也被赋予了感时伤事的意味。寄无倚伤怀之心绪的有:

如韦庄《夜景》“满庭松桂雨余天,宋玉秋声韵蜀弦。乌兔不知多事世,星辰长似太平年。谁家一笛吹残暑,何处双砧捣暮烟。欲把伤心问明月,素娥无语泪涓涓。”

整首诗中,诗人因何而伤感并未说明,但句句都透着一种无言的、难以消解的惆怅之意。此时听闻笛声,它从何处而来无从知晓,但它却让听者心中更添迷惘和伤感。笛声这一音乐意象同秋雨暮烟明月等景物融合在一起,又与乌兔等想象之物交织在一起,使全诗意境显得哀婉而幽怅。

抒伤春情怀

如张乔《笛》“剪雨裁烟一节秋,落梅杨柳曲中愁”。笛子奏响离曲,其声悲苦哀怨,全诗盈漫着伤春惜别之情。

写悲秋之绪

如赵暇《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罗隐的《秋日愁张特玄》“风急几闻江上笛,月高谁共酒家楼”。以及沈彬的《秋日》“秋含砧杵捣斜阳,笛引西风颢气凉”。

表达思妇念远

如施肩吾《夜笛词》“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也是笛声意象的重要内涵,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月亮这一景,最易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更何况是又听到无端的笛声,坐在灯下裁衣的少妇内心突然触动,竟误剪了手中的活计。这一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少妇对出门在外的家人的思念之情,而笛声意象也使全诗意境浪漫而唯美。

笛声也常常响起在送别友人之时

笛声响起,加重了离别时的悲伤之情,诗的意境也哀婉深沉。如韦应物《听江笛送陆侍御》“远听江上笛,临殇一送军。还愁独宿夜,更向郡斋闻”,杜甫《泛江送客》“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声“。以及钱起《送薛判官赴蜀》“横笛声转悲,羽殇酣欲别”。

田园清趣、隐逸情怀也是笛声意象被赋予的重要内涵

综观唐代的这些笛诗,一直未涉及牧笛这意象,直到晚唐由于战祸连年朝政腐败,文人仕进无路,怀着避世心理,追求淡漠情怀与淡漠境界,很多诗人倾向于隐逸山林田园,这时牧笛才开始逐渐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牧笛声声,闲适悠扬,脱离俗味,而牧童生活的自由自在也常引人遐想

如韩偓《汉江行次》“牧笛自由随草远,渔歌得意扣弦归”此时的笛声带有一种闲适、悠扬的色彩,而诗歌欲表现的农村生活的闲适自在和安宁欢乐离不开它的渲染和烘托。然而有些诗中笛声的意蕴远不止于表现田园清趣,它还象征着一种隐逸心态。

刘兼《登楼寓望》“背琴鹤客归松径,横笛牛童卧蓼滩。”这横笛的牧童卧于蓼滩,与背琴鹤客的归于松径恰好构成一个归卧的主题,这无疑是隐逸心态的象征。还有“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等诗中,诗人借牧童吹笛来抒发隐逸之志,笛声的悠扬、清脆的音色特点使它有种超脱世俗的意味,而这一“脱俗”笛声更能寄予抒发隐逸情怀。

还有崔道融《牧竖》“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成彦雄《村行》“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以及廖匡图《赠泉陵上人》“草接桥牛笛近,日衔村树鸟行分”。

闻笛思乡的还有寄居异乡的游子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巧借弥散在洛阳春夜饱含离愁别绪的笛声表达了去国怀乡的悲愁。

诉谪迁失意之不平

如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沾衣”。写春初至,夜犹寒,军中有人吹笛,仿佛在呼唤春回大地,而此情此景此笛声,摧折着被贬之人,使他不禁渴望回归故里,却又欲归不得。抒发了诗人对政治上遭遇冷落的不平之气。笛声中有无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巧借笛声而发不平之感慨。

再有郑谷《迁客》“离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以及刘长卿《罪所留系-每夜闻长州军笛声》“只怜横笛关山月,知处愁人夜夜来”。

2)唐诗之“笛曲”意象内涵

笛被唐诗表现并影响唐诗的第二个方面是笛曲。对唐诗影响较大的笛曲有《折杨柳》、《梅花落》以及《关山月》等。

《折杨柳》古横吹曲名。传说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魏晋时古辞亡失,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南朝梁、陈多为伤春惜别之辞,也有怀念征人之作。因此可以说在唐朝之前,各种《折杨柳》乐歌所表达的内容有很大不同,还未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能为世人所普遍接受和表现的主题,而时至诗乐兴盛的唐代,《折杨柳》被不断的演绎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特定内涵。它常常和“折柳”习俗和典故同时被表现,来抒写离别之苦和思乡之情。

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指出“(杨柳枝词)盖即古(横吹曲)之《折杨柳》,其词托意杨柳以写离情,或感叹盛衰。这可谓是对笛曲《折杨柳》在唐诗中表现特点的精妙概括。许多唐代诗人如卢照邻、沈佺期、崔湜、李白、李益、李商隐、王建等人的诗作都涉及过这一笛曲,

唐诗笛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寂静的夜里,回荡着《折杨柳》的曲音,这一饱含伤离惜别之意的笛曲勾起了游子的怀乡之情,《折柳》为全诗点睛之笔,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另一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怨杨柳”,就是指唐朝的折柳送别风俗,故而杨柳也是离别的象征,边疆驻守的战士听到羌笛所奏的《折杨柳》,难免心生离愁,一个“怨”字诉说多凄凉苦楚。

《梅花落》属乐府横吹曲调

传为西汉李延年所作,别名《落梅》、《落梅花》、《大梅花》、《小梅花》等。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横吹曲《梅花落》又被称为笛曲《梅花落》。诗歌涉及《梅花落》的历史可追溯到鲍照:“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作者借梅花托物明志,表明了自己不愿顺随俗流和坚定不拔的志趣。《梅花落》由此具有了代表坚贞高洁之品质的意味。至唐代笛曲《梅花落》在市井流传更广,成为诗人墨客经常歌咏的对象,笛曲《梅花落》丰富了唐诗的内容和表达手段,同时在被吟咏唱诵中也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李白〈题北谢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借《梅花落》渲染愁绪,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语近情遥、含吐不露-“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含蓄却有力地表达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和自己清白高洁之志。

卢照邻《横吹曲辞-梅花落》“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梅花落》在这首诗里则是另一种意味,思妇见梅花开放而联想到天山的雪未消融,天山冬雪被想象成落下的梅花,而初开的梅花如雪一般在眼前。虚实结合,表达了女子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征人的无限思念。《梅花落》便也蕴含了伤别怀人之意。

其他还有宋之问〈咏笛〉“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清。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以及张祜〈塞上闻笛〉“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

《关山月》也称《关山》笛曲名

是横吹曲辞中最富有诗意的乐府旧曲,《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古《木兰诗》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按相和曲有《度关山》,亦此类也。”可见笛曲《关山月》的主题为抒发离别之情。在唐诗中,诗人常借它来集中抒写征人怀乡思归的乡恋之情和对战争的思索感悟。总之,唐代诗人常借被赋予特定风貌和情蕴的笛曲来表现一种情绪,一种氛围,而笛曲是这种情绪和氛围被表现得恰到妙处。正所谓“曲终时引肠断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3)唐诗之“笛典”意象内涵

诗人们也多用具有某一喻指的典故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典故的运用增大了诗词表现力,使诗歌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增加了韵味和情趣,委婉含蓄。《全唐诗》中的许多诗歌都引经据典来阐发诗意,其中便有笛典。与笛有关的典故主要跟蔡邕、向秀等人有关,即柯亭笛、山阳笛。

柯亭笛是蔡邕的知音,于是议郎走南闯北都携带在身。忧己之忧时,吟出自己的艾怨凄切;乐人之乐时,吹出江南的秀丽风光。蔡邕的身份、经历以及他在逃亡生涯中的志士之悲等,使柯亭笛具有了一种潜在的文化意蕴。诗人常借此抒发遇合感慨。与柯亭笛有深厚关系的,还有东晋名将桓宣的族子有“笛圣”之称的桓伊。《晋书》〈桓伊传〉载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而他为王徽之作“梅花三弄”的故事则又为柯亭笛添了文化内涵。从而含蓄而又巧妙地赞赏对方的风流气度。

山阳笛又称邻人笛,源于向秀的《思旧赋》。南北朝时期,“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乃作《思旧赋》。《全唐诗》中有多首与邻人笛有关的诗歌,闻邻人笛感音,追思旧友成为唐代诗人在悼友怀旧之时常用的表情模式。如钱起《哭曹钧》、何逊《伤徐主簿》、刘禹锡《伤愚溪》等皆是化用此典故来表达悼念友人的沉重、无奈、伤痛之情,而邻人笛那独有的深意又增添了凄凉哀怨之感。笛典在唐诗中被加以演绎,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增大了唐诗的表现力,使唐诗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增加了韵味和深意,含蓄蕴藉,曲折委婉。

(三)宋词与笛子

宋朝的笛声少了唐朝边疆诗派声势浩大的气派,但也是豪迈与婉约兼具韵味十足。比如:

晏几道《六么令》“雪残风信,悠扬春消息。天涯倚楼新恨,杨柳几丝碧。还是南云雁少,锦字无端的。宝钗瑶席。彩弦声里,拼作尊前未归客。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别后谁绕前溪,手拣繁枝摘。莫道伤高恨远,付与临风笛。尽堪愁寂。花时往事,更有多情个人忆。”

上阕第一句“雪残风信,悠扬春消息”,描写过隆冬后雪残之时,春的消息是人们自然而然期盼的事情,凝神静听笛声,惦着脚盼望着春的消息,人声鸟声琴声,动静结合,有声有色。风信是春消息,空气都含着温带着润,杨柳初发,其实应是嫩嫩的浅黄吧,春天来了。新春带来新恨,“锦字”“彩弦”很容易看出是化自唐代李商隐的锦瑟诗。有锦瑟诗在,读这阕词很轻易就能入境,体验到莫名的忧愁。未归客,想是思念故乡的人和事,“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即使有那句暗香浮动,这句月底香英白,依然让人心动。梅花与笛在诗词里有着分不开的缘份,不知是否自唐李白开始。月色梅花香魂,笛声响起,此时此境,已是人间极致。

柳永也有《六么令》写到横笛,风格和上阕晏几道的相去甚远。

“淡烟残照,摇曳溪光碧。溪边浅桃深杏,迤逦染春色。昨夜扁舟泊处,枕底当滩碛。波声渔笛。惊回好梦,梦里欲归归不得。展转翻成无寐,因此伤行役。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好天良夕。鸳帷寂寞,算得也应暗相忆。”

整首词也是一片无限的旖旎春光,溪边浅桃深杏,仅用六个字,就有了流动的水,娇媚的春色。波声和着渔人吹奏的笛声,别有情致,点点笛声吹入梦,惊回,断了归乡路。羁旅,漂泊似乎就是宋朝词人的生活常态。想到唐人金昌绪笔下的某位女主人公被鸟啼惊了好梦,竟要“打起黄莺儿”,娇憨可爱,男性词人断了归梦,不知会不会嗔怪吹笛的人呢?这里能够肯定的是,假若他迁怒笛声,一点也不显得可爱,不过,揣测柳永其时相思填满心头,没空去埋怨吧。

大词人苏东坡也有不少词写到笛,这一首《占春芳》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语言清新浅白,词牌结构小巧可爱。读之再三,心情舒畅,齿颊生香,“只忧长笛吹花落”,不知这笛声如何能让花落,原来花儿本是有情物,以致不能自己么?

陈克〈谒金门〉“春寂寂。绿暗溪南溪北。溪水沈沈天一色。鸟飞春树黑。肠断小楼吹笛,醉里看朱成碧。愁满眼前遮不得。可怜双鬓白”,写得很有特色,常说春天连花草都是要说话的样子,陈克笔下的春是寂寂的,绿暗溪南溪北,这个“绿暗”接“溪南溪北”,生动轻盈,为这熟而贴切的用法,“鸟飞春树黑”不避俗字俗语的写法,既太到了形象逼真的效果,而且活泼俏皮。可惜“肠断”语有些浅俗,所幸醉里看朱成碧,挽回些印象。

李莱老〈点绛唇〉“绿染春波,袖罗金缕双鸂鶒。小桃匀碧。香衬蝉云湿。舞带歌钿,闲傍秋千立。情何极。燕莺尘迹。芳草斜阳笛”,词句温和婉丽,清雅匀净。依旧是春天,这里的春意浓到化不开了,要色彩有绿染,有小桃,要流动有春波。同样是春天,仍然会有点点春愁吧,芳草无言,没有莺吟燕舞,只有佳人立斜阳。她有什么心事呢,看这“双鸂鶒”,是在思念远方的心上人吧?夕阳把佳人的衣袖染上了浅浅的金色,还有那笛,一定也泛着浅黄的光芒,笛声追着斜阳,直向远方。如果我的笛子能吹得不象噪音,真想找个地方,效颦一回。现在只能想象再想象,还好有前人留下的词,借以舒怀。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句“长沟流月去无声”,初看朴实无甚新奇,读两三遍之后,感觉出来了,作者和友人坐饮桥上,长沟水流,月亮悄移,观察够细致,语言够简练。那么,可不可以说作者和友人足够尽兴了呢,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竟然欢聚了一夜!真够尽兴的。

北宋初年的词人潘阆写有回忆西湖胜景的《酒泉子》系列,总共十首,其中第三首写到了笛声“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是写景诗,而且是一系列,很难说会得非常出色。但这里的笛声和前面不一样,秋日西湖的水边,横着几只钓鱼舟,钓鱼人闲整鱼竿,水边长满了芦花,清越的笛音,无拘无束,惊起一行行的白鸟。悠闲恬淡,好一派清秋气象。长了芦花的芦苇,虽不再是嫩小的蒹葭,但也许正是作者在暗示吹笛的是位佳人,喜欢这样背景开阔有景有物的诗词,越品越有味道,音乐的妙处也是如此。

读宋词不能不读善于填词谱曲,精通琴棋书画,集音乐家、作曲家为一身的姜夔,特别推崇他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有附注云“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心之,音节谐婉,乃名曰暗香、疏影”。这篇附注可以管窥白石道人的作曲才华,不仅范成大爱不释手,姜夔自己也评价说“音节谐婉”,词是好词,但依旧用梅边吹笛典故,花香寒彻骨,笛声清越入骨。

王武子〈玉楼春〉“红楼十二春寒恻,楼角何人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昭华人去无消息,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

杨万里〈舟上吹笛〉“船上儿郎不耐烦,醉拈横笛吹支烟。一声清长响彻无,山猿啼落涧落泉。”

黄庭坚〈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皇甫松〈望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乔吉〈双调-水仙子〉“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西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刘长卿〈听笛歌〉“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横笛能令孤客愁,绿波淡淡如不流。商声寥亮羽声苦,江上寂历江枫愁。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

(四)画角悠悠送夕阳

“画角“是古代军队中使用的竹制、皮革制或铜制的笛子。这种古代吹奏乐器,汉代流行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最初用动物天然的角吹奏而得名。西汉初期,随鼓吹乐传入中原,《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角演奏被称为横吹,亦记载“角,长五尺,形如竹筒”,角在唐边塞军队中是一件用于壮军威的仪仗乐器。从边塞诗中的记载来看,它的作用除了在仪仗中使用外,还应用于军事的集合等作用,这样看来‘画角’应该也是笛家族的一员,只因参军入伍加上“画”字,充当了迷彩服的功能,身份变得特殊了些,竟被人错认了好多年。但到了宋词,并没有发现画角声和军事有什么密切关系。

唐诗中提到画角这乐器的有:

岑参《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吹角当城汉月孤。

李益《听晓角》;轮台城头夜吹角。

宋词中提到画角这乐器的有:

李之仪《南乡子》“绿水满池塘。点水蜻蜓避燕忙。杏子压枝黄半熟,邻墙。风送荷花几阵香。角簟衬牙床。汗透鲛绡昼影长。点滴芭蕉疏雨过,微凉。画角悠悠送夕阳。”

此词描写常见题材但亦给人新颖别致之感。蜻蜓点水,燕儿低飞,杏子半熟,荷花飘香。绿莹莹的水涨满了池塘,芭蕉带雨透着几分微凉,一轻斜阳悄悄升上下过雨的天边,呜咽的画角声,随着风儿悠悠飘向远方……短短六十余字,轻轻读过,再默默的回味,心头仿佛滴下几点夏日露珠来。下过阵雨,听着幽怨的画角声,置身此境的主人公也不会再汗透了鲛绡。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是江南名城,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有过游历此地,写下许多歌咏扬州城市风物人情的佳作。然而到了宋代,自金兵数次南侵之后,扬州城便遭到了极其惨重的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是姜夔青年时代的作品,他从湖北去浙江,路过扬州,到处遗留着战争的伤痕,看到那种荒凉萧条的情景,十分感慨,寄托黍离哀思。此词凭吊扬州荒凉,开篇擒题,扬州的竹西亭则是当地风景名胜,初次到来即是在此解鞍下马稍作停留,经过昔日春风骀荡的十里繁华旧境,到处长了青青野麦,自从金兵窥犯长江之后,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厌恶说到战火刀兵。天色渐渐黄昏,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下片写对扬州的感受,料想杜牧重到扬州也会愕然震惊,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也没有兴致表达当年的情思。以小杜诗境与扬州现境对比,自然高妙,浑化无迹。末言二十四桥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弯冷月寂寞无声,那桥边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而无人欣赏,充满时移景迁,物是人非之感。

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词句妙处在于“楼头画角风吹醒”,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使酣醉的人清醒过来。黄蓼园评云:“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就是这一个“醒”字,表现出角声晚风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苏醒的一刹那间反应,同时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景,写秋日黄昏凄迷黯淡的景物以渲染离情之苦;谯楼上的号角已停止.下片着重抒情,通过对分手时情景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眷恋之情,其间亦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写景佳句。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构思新颖,词人从实虚两方面来表达报国的壮怀。起笔“醉里挑灯看剑”通过写实,表达忧国之情。作者勾画了一个深沉悲壮的画面,主人公在沉醉之中,拨亮灯芯仔细地观看着自己的宝剑。起笔一个“醉”字,写出了诗人国事萦怀而又壮志难酬的愁苦。“挑灯”和“看剑”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矛盾,交待了愁苦的原因,带有悲壮的色彩。“挑灯”,拨亮灯心,表明夜已很深,“看剑”二字,意境尤其深沉,不仅令人想象到寒光闪闪的宝刀,而且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内心奔腾的激情,诗人凝视着宝剑,神思驰聘,进入了振奋昂扬的幻境之中。“梦回”是由写实进入写虚的过渡,“吹角连营”写军中的号声,渲染出雄壮的气氛;“连营”则通过号声,描绘了连绵壮阔的意境,“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是牛的代称,“麾下”即旗下将士,“炙”即烤。“分麾下炙”,点出诗人是以军队统帅的面貌出现的。“五十弦”,在这里是泛指乐器,“翻”,演奏出来。“塞外声”,指边塞上的少数民族乐曲,这些乐曲,大都具有粗犷豪放、雄壮苍凉的特点。“沙场秋点兵”一句是以“点兵”来写浩壮的枪戟森立旗旌蔽空军容,但这里的“点兵”不在练兵的校场而是在战斗的沙场。“秋”字点明了这场战争发生的季节,紧接着便展展开了战斗场面的描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烘托了乘人的勇猛。“霹雳”,形容弓弦发射时的响声,突出了战斗的猛烈。作者用“飞”状战马,用“惊”写弓弦,都有非常鲜明的动感。一幅千军万马奔腾厮杀的壮烈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两句战斗场面的描写,大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派头,体现了辛弃疾词笔豪迈超绝、刚健有力和精深博大的特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却即完成,“天下事”指统一祖国,收复中原。诗到此处,作者的感情发展到了顶峰,词人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理想实现的境界里,他仿佛真的收复了中原,使国家又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受到帝王的嘉奖和人民的赞扬。这里表现了诗人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忠君求名的思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辛稼秆,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这首词非常典型。

(五)其他竹管乐器

芦管

比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由于现存关于古代芦管的资料很少,我们只能从李益的诗句中体味芦管特有的风格了。在如霜的月色下,一声芦笛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唐边塞诗人李益把此首诗名为《夜上受降城闻笛》,错将芦管当成笛。现今纳西族及西南各民族常见的芦管开七孔,长约20厘米,管身竹制竹管上插一个芦苇压扁制成的双簧吹嘴,音色粗犷。

胡笳

原始的胡笳是将芦苇叶卷成双簧片形状或圆椎管形状,首端压扁为簧片,簧、管混成一体的吹奏乐器,西汉之时已广泛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初始曾用于战争之中。汉代有两种胡笳。一种是管身和簧分开、芦苇制管上开有三孔,流行于广阔的蒙古民族地区。另一种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的木制管身、三孔、芦为簧的胡笳,流行于广大的中原汉族地区,这种胡笳南北朝以后,逐渐被七孔筚篥所替代。到了唐代,盛行以羊骨或羊角为管、管身无孔的哀笳,管身比胡笳较短,这种哀笳用于卤簿鼓吹乐,流行于塞北及河西走廊一带,一直流传到宋代以后。

关于哀笳,唐代许多文人留下了不朽的诗句。王维曾在凉州作过节度使,他在《双黄鹄歌送别》中写道:“悲笳嘹泪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杜牧在《边上闻笳三首》中有“何处吹笳薄暮天,寒垣高鸟没狼烟。”杜甫《后出塞》“壮士惨不骄,几处吹笳明月夜。

”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悲笳数声动”。汪元量〈好事近〉“独倚浙江楼,满耳怨笳哀笛。犹有梨园声在,念那人天北。海棠憔悴怯春寒,风雨怎禁得。回首华清池畔,渺露芜烟荻。”

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

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凤吹笙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极言其超凡入神,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结尾》

长笛一声人倚楼,我倚楼听笛声是听得太久而不自觉,直到深夜停笔,才想联想起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是啊,二十四桥洒满着皎洁的月色,空中传来悠扬的箫声,我的朋友啊,在这美好的秋夜,你在哪里教人吹箫呢?

《唐诗宋词与丝竹管弦》,作者薛依云,全文共分10篇九章,分10篇逐一连载。

(作者:薛依云,新加坡华人,新加坡文艺协会副秘书,南洋大学第十八届(1977年)政府与行政系毕业)

相关新闻
江西旅游信息通讯员
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群
旅游君二维码.PNG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1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证12006667号-7 赣公网安备 360103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