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2059279461@qq.com  热线:0791-86660202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攻略 > 旅游攻略

“风景独好”旅游名镇村——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2023-07-21来源:本网综合编辑:旅游君

流坑古村,占地面积3.61平方千米,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年至943年)。流坑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之美称。流坑古村是“赣文化第一村” ,并被誉为“千古第一村”、“浓缩华夏耕读文明最后的孤本” 和“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活化石”。

2001年,流坑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流坑古村被评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此外,流坑古村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镇”“江西十大文化古镇(村)”和“最美古村落”等称号。

思变:聚焦群众所思所盼

流坑村四面群山拥翠,江湖环流,樟柳掩映。基本保留了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经董隧等官绅规划整建的格局,以“七纵一横”的八大巷为主体,间以若干小巷相连通,布局井然,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阛阓纵横,万家之市”。村中长街深巷古老幽深,楼坊祠宅鳞次栉比,雕塑绘画栩栩如生。1997年8月,流坑村被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誉为“千古第一村”。但在几年前,这里乱搭乱建,卫生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不仅是脏、乱、差的问题村,也是软弱涣散村。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村里乱、古宅古建筑缺少保护,说的最多的是流坑要有大的变化。

针对这些情况,村党支部召开“三老”理事会、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同时创新开展“禾场话事会”,一方面广泛征求“变什么”?摸清群众所思所盼,建立问题清单,明确工作重心。另一方面,广泛征求“怎么变”?很多村民认为变的关键,是党员要发挥好作用。村党支部结合问题清单,制定党员任务清单,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建立党员设岗定责机制并加强考核,推动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适变:推行党员“三包三评”

流坑村坚持支部引领,让党员带头干、带着群众干,探索建立了党员“包巷、包户、包水域”的“三包”责任机制。根据古村“七纵一横”村庄布局、族群依巷而居的特点,把流坑分为8大巷,每巷成立1个党小组,推行“党员巷长制”,有效消除过去“族长”管巷的弊端。每名党员挂点联系20-50户群众,拆除影响村貌的猪牛栏、杂间300多处。同时,将境内的龙湖划为7段,就近的党员认领责任水域,承担责任水域的日常保洁工作。

治理好了,要常态化保持好的风貌,还是要发挥好群众主体作用。为此,流坑村积极开展“三评”活动,即组织党员每月开展一次全村人居环境卫生大评比,对做得好的村民授予“流动红旗”,并进行积分奖励,用来兑换小额生活用品;村党支部定期开设“古村课堂”,向村民讲授古村文化和古村保护知识。每月主题党日,对党员引导联系户参与古村保护情况进行星级评定,将表现好的党员评定为“红星党员”;同时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对保洁服务公司进行满意度测评,使卫生保洁工作得到有效监督。

蝶变:实现旧貌焕发新颜

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流坑的面貌发生了明显转变。统一规划的3个新村建设点相继配套建成了村小学、养老中心和童心港湾等服务设施,并成功安置搬迁619户3905人,为流坑古村落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完成了国保古建筑修复工程216处,启动了流坑傩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进鑫帕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对流坑古村业态进行提升改造,重点打造的大型沉浸式实景体验空间《流芳》演艺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流坑的民俗文化和状元文化。

现在的流坑,人气更旺了。每逢假日旅游高峰期日均客流量超1万人次,目前正积极创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在的流坑,村民更富了。大家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腰包鼓起来了。现在的流坑,环境更美了。古建筑错落有致,巷子干净整洁,村民安居乐业,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新画卷跃然眼前。

来源:省文化和旅游厅


相关新闻
江西旅游信息通讯员
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群
旅游君二维码.PNG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1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证12006667号-7 赣公网安备 36010302000476号